咨询电话:0531-83188567
发布时间:2019-11-06 09:58:11
人类的服装自诞生以来除了具有防寒保暖等最基础的功能之外,还具有表达自我,展示文化和社会权力体系的作用。
在人类社会的某些时期,这些非功能作用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功能,被提升到了匪夷所思的高度。比如拿破仑时期,一些欧洲的小国家经常会因为买不起军服而养不起军队。
▲每一位士兵都是精致boy…
在古代中国,服制等级森严,服装甚至可以与政治危机挂钩:
▲《长安十二时辰》里圣人赐布衣给丞相
为什么要这么严肃呢?有必要吗?答案是肯定的。
服装是构成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认同习惯。
唐朝时女性袒胸露乳,穿男装,司空见惯,而到了宋朝,这些服装通通都消失了。被消失的不仅仅是服装风格本身,还有开放的文化价值观,雍容浪漫的审美情趣,这些定义“大唐气息”的隐形存在。
宋朝统治者自然不想看到自己的子民,对唐朝念念不忘。因此需要通过改造每天要穿的服装,审美文化等,把“唐人”变成“宋人”。
由此可见,服装这种“小问题”,被各类社会运动所重视,作为改造的重点,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我们现在的服装,当然也是一连串社会变革的产物,今天的女装不仅是审美的成果,更是社会文化发展甚至权力体系改变的结果,深受兴起于十九世纪下半叶女权运动的影响。
男性化女装的出现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女权运动的第一个浪潮。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为女性争取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拓宽女性的社会活动空间。
▲1906年,妇女社会政治同盟领袖在开会
女性开始渴望走出家庭去接受教育,去工作。轻便易穿着,功能性强的女装,开始被社会需要。
二十世纪初,法国设计师保罗·布瓦列特提出了“把女性从紧身胸衣的暴政中解放出来”的口号,立足于胸衣,率先向传统女装宣战。
他在1903年设计出了不使用衬裙的长裙,并在1906年设计出了使用弹性材料制成的胸罩。这些设计具有明确的革命内容:把服装设计核心放到女性身体的自然轮廓上,减少人为修饰。
在布瓦列特发明弹性胸罩十年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社会生产力严重短缺,国家不得不组织妇女进入工厂参加战争物资的生产。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这些妇女就必须脱下长裙,开始习惯身着男裤和工作服进行工作。
虽然这些服装依旧只被允许在特定场合穿着,不能进入正式的日常生活。但总体上,还是为之后普遍的“男装女穿”,奠定了一定的社会意识基础。
▲一战时的美国传令女兵
一战结束后,到了1920年代, 深受女性解放主义思想影响的可可·香奈儿提出了自己的女装设计理念。
她认为女性需要独立,起码在服装上女性应该拥有自己的观点,穿衣不应该为了取悦男性或者成为男性的玩物。
以这些思想为基础,香奈儿在女装样式,面料和配色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她开创性地为女性设计了运动服,经典的香奈儿套装裙和钟型帽。运动服和套装裙均使用采用直线剪裁,其目的在于提高衣服的舒适度,以及掩盖胸部,腰部和臀部的S曲线。钟型帽则是用来搭配男孩气质的短发。
在面料方面,香奈儿使用原本用来制作袜子的廉价针织面料,为女性工作者制作日常服装。
目的在于让她们无论是在做工,还是在乘坐汽车,火车,骑自行车时都能感到舒适自如。
到了19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强制性地让女性走上了劳动岗位,女装也再一次地向机能化的男装靠拢。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风靡全球的军服式女装。
从此以后,女装设计与单纯强调温婉柔情,繁复装饰的传统女装划清了界限。轻巧便捷,易穿实用的特性正式成为了女装设计思想的一部分。
“男装化女装”的设计语言逐渐成熟
著名收藏家(也是圣罗兰的伴侣)皮埃尔·博格说:
“香奈儿让女人得到了身体上的解放,而圣罗兰则让女人与男人一样充满自信”。
▲左边是圣罗兰,右边是皮埃尔·博格
在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20世纪六十年代前后)中,设计师圣罗兰在女性主义作家乔治·桑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之下,为女性设计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意义的服装。
其中最经典的是款式简洁,剪裁考究的衣裤套装,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吸烟装(Le Smoking)。
圣罗兰巧妙的将男式西服样式与女装的剪裁特点相结合,收紧了上衣的腰线,改变了领口的形状和曲线,使魁梧硬朗的西服上装显得细腻精致。
一个人能在公共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从来都不只与这个人本身的喜好和意志有关。女权运动对女装设计的影响历程,生动地展示出了这一点。
女权运动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只为女性争取利益的运动,它想要创造的是一个男女共同肩负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发展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服饰文化,平等而包容。
女人不会因为穿衣被“荡妇羞辱”,男人也不会因为喜欢装扮自己而被蔑称为“娘炮”。
我想,这样的世界,大概才会有将内在美和外在美,等而视之的可能,社会审美价值观才有机会做到真正的不“以貌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