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用药的基本常识
发布时间:2020-02-27 11:30:45
一、药物与饮水
1.服药后多喝水
任何需经口服的药物无论是片剂、胶囊、丸散类等,都要溶解于水中才易于吸收产生药效。尤其是长期卧床的病人和老年人,应在眼药时和服药后多喝水(不少于100ml),以防止药物在胃内形成高浓度药液而刺激胃粘膜。
2.吃药干吞或喝水很少是很危险的
有的患者行动不便,吃药干吞或喝水很少,这很危险,因为这会发生药片粘附在食管壁上或滞留在食管的生理狭窄处。因食管内的粘液可使药片的表层部分溶解,使药物在某一局部的浓度过高。有的药物在高浓度时对粘膜有很大的刺激和腐蚀作用。社区常用的药:阿司匹林、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如粘附于食管壁的时间过长,轻的是刺激粘膜,重的可以使局部溃疡。如入睡前或半夜用这种方法服药就更加危险,因药物在食管停留的时间更长。
二、抗酸药物与某些药物的相互作用
胃酸多的人常服用的抗酸药有:胃舒平、碳酸氢钠,这些药临床上与很多药物不能同时合用。氨基糖式类抗生素、四环素族、多酶片、乳酶生、泼尼松、地高辛、普蒂洛尔(心得安)、维生素C、地西洋(安定)类药、铁剂等均不可与抗酸药合用,因合用后有的可使药物疗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有的会增强药物毒性作用,如强心剂在与抗酸药物合用可加大毒性反应。
三、药物间隔
药物间隔不合理就会对其疗效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抗生素类和一些治疗指数小的药物掌握药物间隔就更重要。要做到延长药效保证药物在体内维持时间的连续性和有效的血浓度,就必须改变不合理的用药间隔时间。
(1)抗心律失常药、抗心绞痛药(日服量),应改每日3次为根据发作规律给药。
(2)抗生素类药应改每日3次为每8小时给药1次,或将原用药时间的早8点,中午12点,下午5点改为早7点,下午3点及晚11点(或睡前)。
(3)肌肉注射每日2次应定为早7点晚7点或早8点及晚8点为适宜。家庭输液使用抗生素时,应考虑药物的半衰期。如半衰期在4~6小时的药物,在输液时应分两次给药,可在输液中单独给等渗糖或生理盐水缓慢维持,如病人不愿意使用此法可用分两次静脉穿刺输液法,确保用药安全、有效,防止耐药。
四、口服药物与食物的关系
一般服用西药不用忌口,但有的食物中某些成分能与药物发生反应,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利用,应给予指导。
五、胰岛素注射应注意的问题
1.胰岛素注射问题
胰岛素是I型糖尿病人需要长期皮下注射的药物,以维持体内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有的病人需要连续注射几年、几十年,甚至终身替代治疗。因此,如何发挥胰岛素的最大作用,尽量减少不良反应,是对社区护士提出的新课题。病人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注射范围小、针眼密集,对局部组织产生反复的机械刺激,药液压迫造成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影响胰岛素的吸收,严重者可导致功能障碍。
2.解决方法
防止上述问题的出现,可采用上下肢、腹部等多部位轮流注射,目的是使注射点分散注射面积扩大,轮流在各不同部位皮下注射,各注射部位均有间歇期,可使受到机械刺激后的组织得到恢复,药物吸收充分,不易产生不良反应。
3.指导病人注射
轮流在多部位注射胰岛素时,应结合病人具体情况(季节、膳食、运动、血糖或尿糖等)利用各个部位在单位时间内对胰岛素吸收的差异,指导病人在何时、何种情况、选用何种部位注射,以达到安全、有效的使用胰岛素。
六、室性早搏服药方法与时间
室性心律失常,以定性早搏最常见。“室性早搏”可见于冠心病或其他心脏病.也可发生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人。一般不频发的“室性早搏”可在家庭内进行治疗和护理。
1.“定性早搏”在昼夜间的发生规律:
早晨:7-9点;下午:14~15点;晚上:18--20点。
2.给药原则:
设计合理用药时问,是根据病人发病规律在“室性早搏’发作前给药。
3.家庭护理及预防
(1)“室性早搏”高峰期.心理护理。
(2)行为干预,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不良情绪。
(3)合理利用病人家庭资源,设计利于病人休息、睡眠环境。
(4)保持大便通畅。
(5)提高家属对“室性早搏”的认识,积极配合护理给予病人情感支持。
6)消除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