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一起,随着一摇一晃的风筝,人们的心神便被吹向了潍坊的天空……
说到山东潍坊,你会想到什么?蕾哈娜那首“潍坊的爱”(we found love)?
其实,这是一个由风筝提高了知名度的城市。
如果你没有去过潍坊,很难感受到风筝对这座城市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潍坊人放风筝可以有多野。
这里被称为“风筝之都”,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节已经举办了36届。
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第37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各项筹备工作均已延期,但丝毫不妨碍潍坊人民对风筝始终如一的“狂热”。
把所有的东西都做成风筝,放上天,是潍坊人民最朴素的风筝情怀。
有多高超?
比如这艘“航母”,由十几名风筝匠人用时一个月才完成,最终实现中国航母“首飞”成功。
近距离瞅瞅这艘“航母”,舰上停着小飞机,就连底下的小螺旋桨都有,硬核中不失严谨。
再比如这条来自天津的“连年有余”,长70米,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
因为面积大,它在起飞时形成了强大的瞬间拉力,需要这么多根线,牵在铲车上才能放飞。
真正的高手永远在民间,潍坊风筝高手用逆天神技祝福祖国,这波操作666!
@平独镇露顽皮弹
民间艺人和潍坊人民的技艺和创造力,让人叹服。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潍坊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世界上70%的风筝都是潍坊产的!
在潍坊坊子工业发展区有一处村落叫“王家庄子”,村里每年制作风筝8000多万只,产值达2亿多元,在全国风筝市场占有率约达80%。“世界风筝看潍坊,潍坊风筝在王家庄子”,已成为业内共识。
同时,潍坊还是中国风筝文化的发祥地,是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所在地,也是国际风筝会的固定举办点。
没错,是国际,不是中国,也不是山东。
在山东地区,人们放风筝的历史很早。在民间开始流行始于宋代,到了明清时期,潍坊地区放飞风筝渐成规模。据记载,早在明代,“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凌空纸莺,高入云端”。
清末民初的潍县人裴星川在他的诗文中写道:“风筝市在东城墙,购选游人来去忙。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诗中所提到的东城墙,是老潍县城东关西围墙外,庆城门南沙滩,自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一直到民国,这里都是潍县风筝的集散地。清明节前后,人们都喜欢来到这里放风筝,大家兴高采烈地跑着、笑着,比赛着谁家的风筝飞得高,谁家的风筝更好看。
1933年春,当时的潍县县政府根据民众要求,决定举办潍县风筝赛会,并宣布每两年举行一次。首届风筝赛会于当年的4月5日开幕,全县共有80只风筝参加了比赛盛会。后来分别于1935年、1937年举行了潍县第二届、第三届风筝赛会。
这次风筝赛会,是潍坊风筝由自发式民间娱乐活动转向有组织的官办正式比赛的重要发展过程,并促进鼓舞了潍坊风筝的发展,激励了风筝扎制技艺的不断提高。只是好景不长,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1938年潍县沦陷。在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潍县风筝赛会被迫停办。
在山东各地的志书里,大部分地区对农历三月有着这样的记载:清明扫墓,城里的老少男女纷纷出城,带着酒饭,也带着纸鸢和线轴,好在祭扫完毕后放来耍。
古人云:“迎风顺气,拉线凝神,随风送病,有病皆去。”《续博物志》里说: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燕京岁时记》里就一句:“放风筝,最能清目。”
放风筝时,清风徐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仰望蓝天,凝神专注,一切忧虑烦恼早已抛到脑后,融愉神情、动形体、畅气血、练视力之功效于一体。
春天已在身边,带上口罩,拿好风筝,去奔跑吧!
最后,小编特别希望放飞“航母”的“拖拉机”上能有我的位置……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视觉志“微信公号、大众日报客户端等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昱 高翔)